位置提示:乐海传奇

大提琴的故事

http://www.hebnews.cn 2010-08-26 11:40
订阅河北手机报,新闻天气早知道!详情 http://mobile.hebnews.cn

大提琴曲目

威瓦尔第和塔蒂尼谱写了最早的大提琴协奏曲。接着,巴赫、亨德尔在他们的合唱作品中开始用大提琴伴奏。后来的作曲家写出了一些重要的大提琴协奏曲。两位古典时期的大提琴家为大提琴进入独奏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位是海顿的学生安东·克拉夫特。正是通过克拉夫特的演奏,海顿意识到了大提琴的潜能,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中,大提琴不再仅仅起低音击节的作用,而担当了乐曲的主要声部,与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同样举足轻重。海顿的四重奏中,大提琴在叙述主题的同时,也参与“对话”,这一表现方法后来成了弦乐四重奏曲的模式。此外,海顿还为克拉夫特创作了5首协奏曲。18世纪末另一位重要的大提琴家是波切里尼,他是享誉全欧的演奏家。作为作曲家,波切里尼硕果累累,一生写了125首弦乐五重奏曲、102首四重奏曲以及其它诸多突出大提琴音质的提琴组合曲,还谱写了四首海顿风格的大提琴协奏曲。由于他的乐曲常常唤起人们对海顿的联想,人们索性戏称他为“海顿之妻”。

贝多芬在他的16首四重奏曲中为大提琴谱写了强有力的音部。他还谱写了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和管弦乐队演奏的“三重奏协奏曲”。这部作品在1808年首演时,克拉夫特演奏大提琴。贝多芬共写了5首大提琴、钢琴奏鸣曲。前两首写于1796年,由钢琴演奏主旋律,在写第三首乐曲时(1808年),贝多芬已经娴熟地掌握了为大提琴这一十分富有表现力的弦乐器谱曲的技巧,开始突出大提琴,并不时推举它阐释旋律主题。第三大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热情奔放的室内乐之一,每次演出都使观众异常振奋。另外两首奏鸣曲作于1815年。这时,曲中的大提琴早已成为钢琴的朋友,两者并驾齐驱。

德国作曲家舒曼深为大提琴的浪漫抒情音色所动,于1850年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不是用古典风格写成,而是用非常浪漫的手法将炽热的情感酣畅淋漓地渲泄出来。舒曼没有按俗套将作品分为三个乐章,而是一气呵成,结果令人感到颇具肖邦的钢琴协奏曲的风采。在最初的三个小段由管弦乐队的三合弦演奏之后,大提琴引出热烈的主题,紧接着,大提琴独奏表现第二主题,经过展开部后,渐渐导入节奏强烈的管弦合奏,又使大提琴情绪高昂地再现主题音乐。这部作品没有按惯例在尾声前才婉转如歌,而是用管弦乐部渐进到梦幻般的中段,随后是大提琴舒缓悠扬、美仑美奂的歌唱(人们正是在此处发现了大提琴在音乐史上应有的地位)。紧接着一段欢快的乐曲,经过从头再现第一、第二主题,然后进入期待已久的装饰乐段,最后奏出辉煌的尾声。舒曼的协奏曲华丽清新,作曲家第一次大肆渲染大提琴如诗如歌的音质。在创作四重奏曲时,舒曼也加强了大提琴的作用,在他精致的弦乐四重奏(第二号)结束时,舒曼用大提琴来完成最后一拍。

舒曼的学生勃拉姆斯创作了三部重要的大提琴作品。第一首为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1865)。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忧郁色彩,带有深厚的沉思与内省色彩,大提琴一直徜徉在低音区,烘托着奔放的旋律。1886年,勃拉姆斯为天才的大提琴家罗伯特·霍斯曼谱写了第二首奏鸣曲。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极力开发大提琴的技巧,乐曲一开始就跳入高音区,历来被音乐评论家们打上保守乐派标记的勃拉姆斯,这回却写了一部超前奔放、基调频变的作品。这部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曲,已预示着他的《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的诞生。

1887年,勃拉姆斯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图恩湖消夏。漫步在青山碧水间,迷人的湖光山色激起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结果便诞生了著名的《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气势恢宏,旋律舒展跌宕,两种乐器高昂的独奏被细腻而又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创作达到了的顶峰。曲中不乏如怨如诉、如诗如慕的片断以及对大自然的赞叹。作者有意让乐队旋律轻柔而将浓墨重彩让给大提琴。这部作品可称是精美绝伦,至今仍是大提琴家们的保留节目。

后浪漫主义时期,大提琴主要用来在管弦乐或歌剧中表现延缓、深情的乐节。勃拉姆斯在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使用了大量这样的乐句。瓦格纳在他的《女武神》狂风暴雨般的开篇之后,立刻转入由大提琴演奏的低吟轻诉。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第四幕的开场也是如法炮制的。

勃拉姆斯曾被他的好友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深深感动过。德沃夏克客居美国时,聆听了作曲家维多克·哈尔伯特的两部协奏曲后,深受启发,写下了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协奏曲流行很广,也是同类作品中最轻松活泼的一部。他没有步舒曼和勃拉姆斯的后尘,将管弦乐部分保持低调,相反却竭力充实加强管弦乐声部以增强刚劲的独奏与恢宏的伴奏之间强烈的竞争,其它乐句则轻舒漫卷,如泣如诉,感人肺腑。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题献给他的妻妹,也是他暗恋的情人的约瑟芬·娜考尼佐娃。作品的终曲堪称协奏曲结尾的经典,如德沃夏克向他的出版商介绍的那样,大提琴的独奏越变越缓,越来越弱,“宛如一声声叹息”,再由管弦乐一声磅礴的骤起,然后嘎然而止。

十九世纪末又出现了一部重要的大提琴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唐吉柯德》。此曲写于1898年,为施特劳斯的第六部交响诗。曲中用大提琴代表唐吉诃德,用音色浮华的中提琴代表桑丘,杜西尼亚则由双簧管来展示。全趋由序曲、十个变奏曲和尾声构成,每一部分都描述了唐吉柯德游侠生活中的不同景象。大提琴将它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斯特劳斯正是利用了乐器的抒情色彩,将故事叙述得栩栩如生。

责任编辑: 王崇刚
相关新闻: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