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乐海传奇
没有安可曲的音乐会
2010-07-05 16:55  来源: 选择字号:   

没有安可曲的音乐会

理查德·莫里斯

1989年3月22日英国《泰晤士报》艺术版赫然刊登着这样一则广告:钢琴家李赫特独奏音乐会,演出曲目:莫扎特奏鸣曲K282、K545、K310(上半场);肖邦练习曲OP10(1、2、3、4、6、10、11、12)和OP25(5、6、8、11)(下半场);演出地点:巴比肯音乐厅,时间:3月29日19:45。

这场音乐会原定曲目本来是20世纪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韦伯恩、希曼诺夫斯基、巴托克和欣德米特等人的作品。在演出组织者的一再要求下,李赫特终于同意更换曲目,使上下半场分别成为莫扎特和肖邦专场。这样,观众在一个晚上就可以欣赏到李赫特钢琴艺术的精华。

这是15年间李赫特第一次来伦敦演出。作为一名老乐迷,40年来我曾现场聆听过施纳贝尔、吉泽金、巴克豪斯、李帕第、鲁宾斯坦以及阿劳等人的演出,而李赫特是我见过的最有魅力的钢琴家。

从面相上看李赫特决不像是音乐家。你可以悬赏100万英镑让那些不了解李赫特的人猜一猜他的职业,我敢担保没有人会赢走这笔钱。他公牛一样的脖子、肥胖的躯干、稍稍有点歪斜的秃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冷漠、甚至是阴险。从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出任何情绪上的变化。在我印象中,他的表情始终如一,就像一尊花岗岩雕像,但他轻盈的台步倒像是个芭蕾舞演员。

3月29日的音乐会让我终生难以忘怀。上半场,李赫特用非凡的即兴表演能力,展示了莫扎特作品中细致的情绪变化。K282的开头他处理得极为平静,而K310则以刺耳的声音为开端;在K545的快板乐章,他在不失原曲优雅风格的前提下,在无忧无虑的旋律融入了几分严肃认真的情调,让人感到意味深长。

精巧温柔的旋律从李赫特指尖流出,音乐厅好象有一颗颗珍珠从天花板上落下。我身边的观众都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凝神谛听,生怕漏掉一个音符。坐在我前面的是本地的一位青年钢琴家,李赫特的琴声使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左右晃动——精彩的演奏已让他不能自制了。

幕间休息时,这位青年钢琴家回过头对我讲起了他的感受。他认为李赫特的技巧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他可以不费力地跨越13度音程,而一般的钢琴家很难做到这一点。

下半场的曲目全部是肖邦的练习曲。恰如其分地表现肖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情绪是每一位肖邦诠释者的难题,而李赫特做到了这一点。他对每一个音符都处理得相当精确,好象不可能再有第二种演奏方式似的。OP10中的升C小调练习曲的节奏让人兴奋不已;而OP10的降D大调练习曲又好象是闲庭信步的浏览。“革命练习曲”像是海上突然袭来的风浪,剧烈而又冷酷,OP10中那首别离曲让我感受到了悲剧的壮美,它好象是对肖邦一生的总结。

预定曲目演奏完毕,观众拼命地鼓掌,等待大师加演。李赫特再次走上舞台,为观众深鞠一弓,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之后他再也没有返回到舞台上。掌声一直在延续,5分钟、10分钟、15分钟……观众不愿相信刚才的别离曲正是大师在向伦敦乐迷们告别。

(本文作者系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员 王崇刚编译)

责任编辑: 王崇刚
相关新闻: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